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活页

网站首页    教学科研    优秀教案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活页

2010-6-24

编号: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课题申报评审活页

课题名称: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4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与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堂学习:学生围绕课堂内容所进行的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及作业练习等几个主要环节。既可以考察学生单科的学习,也可以考察其多科的综合学习状况。

课堂学习投入:学生为学习学科知识在课前、课中、课后投入的时间、精力的总和,以学生平均每天学习时间重量、每天作业量、睡眠时间等为主要测试指标。

课堂学习产出: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生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这些发展状况将通过学生的学科成绩及心理量表的测试反应出来。当然,学生课堂学习的产出既表现为即时的成效,又体现为长期的缓慢变化。因此,在即时评价和长期评价时,将取不同的评价指标。

投入产出比:即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比。由于投入量与产出量的性质不同,需要对两者进行同质化处理,则将是本研究的一个难点。为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将课堂学习产出量作为分子,课堂学习投入量作为分母,所得到的比值实为产出投入比。

本研究将创造性地建立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产出比模型,并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法探寻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研究现状: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到教学质量、实施愉快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基础教育中永恒的研究课题。全国各地中小学进行过许多尝试,但却走进了一个怪圈:负担减轻了、学生愉快了,质量就下降;而要提高质量和升学率,就加重学生负担。我们认为出现这一怪圈的主要原因是,在评价教学质量时未能考虑教师与学生时间和精力投入,只计算教学的绝对效果而未计算其相对效率。

有鉴于此,西南师范大学的张庆林教授进行高效率教学研究,倡导通过计算教学效率而实施有效教学。

他将教学效率描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量(包括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精力投入量(包括学习时间和脑力负担)之比。张庆林教授认为,学生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是两种不同质的量,因此上述之比实际上是难以计算的,而只代表一种理念。北京光明小学针对教学实践中过度强调课程的灵活性和课堂探究、活跃的气氛,过多关注课堂教学形式的变换,而使课堂教学密度降低、学生基础不扎实,从而降低教学效益的现状,提出了“计较课堂教学投入产出比”的初步设想。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爱女基于“相对效益评价”的原理,运用美国运筹学专家A. Chames 和W. W. Cooper的数据包络分析技术(DEA),采用C2R模型对教师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与评价。

研究价值:

教育评价只评最终结果,不考虑学生时间和精力的耗费而评价其效益,使得一些“负责”的教师抢占时间为学生补课,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学生长时间在室内灯光下学习,近视率高达60、70%,位居全世界第二(日本第一),70%的学生睡眠不达标。学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生理、心理畸形发展,而学习精力的透支又使他们失去学习与发展的后劲。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建立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产出比模型,为教学评价制定更为科学的标准和方法,为减负增效和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评价制度的保证。实践价值在于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作息制度的优化,以及教学时间、学生作业量的控制等,引导教师高效率地教、学生高效率地学,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 通过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这一评价标准的改革,探寻高效率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持续的和谐发展。

2. 通过研究,构建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评价的模型, 探寻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有效途径。

3. 通过研究,培养一支优秀的科研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创造性实践与工作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内容:

1. 当前我国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存在弊端的状况分析。

2. 小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研究(如厌学、近视、睡眠不足等)。

3. 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指标与投入量的研究(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总时间;作业量;以睡眠不足为主要指标的学习精力透支度等)。

4. 小学生课堂学习产出指标与产出量的研究(学习成绩、学习潜能、情感态度、生理发展、社会性发展指标;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即时评价与长远评价的指标选择有所不同)。

5. 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评价模型的建立(把握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诸多指标之间的关系,构建投入产出比评价模型)。

6.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有效途径的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方面的优化)。

研究重点:

1. 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评价模型的建立。

2.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有效途径的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评价相比,由于其制约因素相对较多而变得更为复杂,但两者是紧密相关的。为使研究更容易操作,本课题确定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与产出及其相关即学习效率进行评价,为高效率教学与高效率学习提供评价制度上的保障。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学与发展评价现状调查(2006.6-2006.10)

小学教学与小学生发展评价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高耗低效现象、各科老师抢占学生自习和休息时间补课、学生作业量、全天学习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生理发展(如近视)、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其危害分析等。

主要研究方法:调查法

第二阶段——学习投入产出比模型研究(2006.11-2007.11)

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指标与投入量的研究(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总时间;作业量;以睡眠不足为主要指标的学习精力透支度等);小学生课堂学习产出指标与产出量的研究(学习成绩、学习潜能、情感态度、生理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指标);把握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与产出诸多指标之间的关系,构建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评价模型,并研究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即时评价与长远评价的不同变式。

主要研究方法:测量法

第三阶段——提高投入产出比实证研究(2007.11-2009.11)

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作息制度等方面的优化以及教学时间、学生作业量的控制等,探寻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有效途径。

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教育行动法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小学生课堂学习产出量不仅仅指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学习成绩,还应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生理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等多项指标,这是教育原本的职能,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我国已有的教育中,后者却被淡化甚至被忽视了。只有对学生课堂学习产出量作全面的考察,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2、如果教学质量评价仅计算教学的绝对效果,就必然导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一顽症的屡治不愈,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确保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必须引入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一系统变量,从而计算出学习的相对效率。仅以学生学习投入和产出的一个指标举个简单例子:学生甲考试成绩为80分,时间和精力投入为1 单位;学生乙考试成绩为84分,时间和精力投入为1.2 单位。显然学生甲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他能拥有更多的时间求得其他方面发展。学生群体的课堂学习效率则反应出教师的教学效率。

3、本研究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模型的建立,当然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难点。国内外的教学评价中,至今未有投入产出比的评价模型。我们将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朝着建立模型这一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在一线的教育实践中进行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4、通过研究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增强教学密度、调整作息制度(如试行早九晚五制)、控制学生作业量、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和体育活动等,将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益、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愉快和谐发展开辟新的有效的途径。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限5项)

小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调查报告

2006.10

小学生课堂学习高耗低效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2006.10

小学教学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制约作用

论 文

2006.12

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量的研究

调查报告

2007.09

小学生课堂学习产出量的研究

调查报告

2007.09

最终成果

(限3项)

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评价模型

论 文

2007.11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有效途径

系列论文

2009..9

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09.10

 

 

2010年6月24日 15:50
浏览量:0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