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网站首页    教学科研    优秀教案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010-5-25

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研究”子课题

“创新艺术教学模式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结题报告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研究背景:

1. 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使艺术课真正变成学生的一种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使其诸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摆在中学艺术学科教师面前的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艺术学科课时有限,教材知识面广,学生接受能力水平不齐以及他们对这一学科的不重视,也成为艺术教师心中的一大重负。

2. 关于课的教学形式的提出与研究,历来由中外教育家主要依据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的教学特点与规律提出来的。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和他的弟子莱恩,分别提出四段和五段教学法,即:明了——(预备、提示)——联合——系统——应用。五段教学法在欧美、日本教育界盛行到20世纪。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家经日本传入五段教学法后,经过实验,针对语文、数学教学提出四段和三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整理——应用。这样,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的各学科教学基本上都按照这种形式在做,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形式。建国以后,苏联的教育学理论对我国教学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是凯洛夫提出的量力性原则和赞可夫提出的高难度、高速度的原则。导致课堂教学的另一种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而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规定了具体的时间。任何学科的任何课题都要求按这种形式进行教学。艺术课大体也是如此。这种教学形式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教学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的结构、形式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很好的经验,但尚未形成体系。至于艺术学科的教学改革更是刚刚起步。

如何深化小学艺术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美术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这种建立在学习者本身的基础上,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强调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新课程观。新课程带给小学艺术学科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艺术学习方式的变化。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发生变化。

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艺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许多同行都积极探索,创新,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大致可作如下分类:

(1) 艺术课要从技能型向审美型方向发展;

(2) 艺术课要向培养学生个性的方向发展;

(3) 艺术课要向愉快型教育发展;

(4) 艺术课要向成功型教育发展。

上述观点,就创新立意而言,皆不乏可取之处。但作理性审视,这些观点难免都有以偏概全之嫌,缺乏对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整体性把握。

新世纪提倡对艺术教育作出整体性的把握,所谓整体性的把握,实质就是要从培养人的总的目标和要求出发,以对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熏陶和培养为基准点。其关键是培养今后社会及时代所需要的、适应能力强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创新艺术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这一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小学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展开研究的。

二. 研究目的:

1. 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并提高对学生进行艺术教学的有效率,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完善价值取向。

2. 增进艺术学科内容的教学效益,促使学生逐步、自主地形成艺术的欣赏与表现的能力,陶冶生活情操。

3. 通过艺术学科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践行动,及时总结、推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范式与经验,发掘和发展学生对自然界本身所蕴含的“美”和“和谐”的直觉洞悉,致力于开拓学生全新的思维能力,寻求具有个性张力的艺术表达形式,并努力培养学生勇于创造,善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这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研究原则:

1. 理论联系教学实际的原则;

2. 知识的形成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3. 研究手段可行性与操作流程相协调的原则。

4. 观察与评价相结合,及时反馈,适时调整的原则;

四.研究思路与过程:

围绕“创新艺术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这一中心课题,运用分阶段、分版块、分层次的多维向拓展作为课题进深手段;以“行动研究”作为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式,结合“文献研读”、“调查评估”、“会谈研讨”等多种方法进行课题的论证及推开。该课题的研究形态采用点中心、辐射状、开放式,多角度条块结合的立体复式架构;根本旨趣不在于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我们实践本身的不断改进。以专业研究者的理论、方法作支点,积极谋取教师间联合,以“参与”“合作”为特征,研究过程呈不间断的循环交互、螺旋上升态势。具体过程如下:

(一) 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

我们参与进教育教学研究进程,不仅需要面对新的教育思想、新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和设施,同时需要知识结构上的及时更新,以及情感技能上的不断适应,继而将此种种转化为课题研究落实的动因和依托。

1.行动研究教育(教学)研究者对教师“专业特性”、“扩展的专业特性”观点的倡导:

依据哈贝马斯(Habermas.J)的观点:科学概括出来的只是,并不能直接地驱使社会实践,因此,一线教师必须在研究进深之前进行一个理论“启蒙过程”,以使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能对自己的情境有真正的理解,然后作出一个谨慎而明智的决策,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验证,实现课题研究和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2.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为课堂教学研究提供支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库姆斯认为:好教师的教学不是千篇一律的遵循既定规则,各自的“个性”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要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不可能以“既定方法”教学。

3.情感教育学理论为课堂“意义学习”做出“非指导性” 教学模式导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即成为(Becoming),教学即促进——“教师必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只注重‘教’的教师”。最好的教育就像是最好的疗法,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关注价值取向,鼓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潜能的充分展现。

(二)立足课堂的“问题”勘察:

我们把明确并勘察“问题”作为着手课堂教育教学研究的起点。“问题”通常都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我们将这些问题进行有计划地记录、梳理、统计,初步地界定问题产生的背景、可能成因、范围、后果等,以期对问题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三)小组集中式的会谈 —— 分析问题,拟定方案:

从课题进驻、计划到进程推开,我们始终保持小组合作、青蓝结对、人人立意,从集中——分开——集中——纵深的特点,从而规避个人经验的单一和狭隘,保障研究的客观和可靠性,同时寻求多角度、开放性的弹性拓展。

1.按专业分小组进行数据资料的集中,进行“问题”的具体分析与论证,

2.以会谈讨论形式,确立课题开垦方向,策立研究条目,

3.预估实践验证的目标,设计过程和步骤。

(四)分开多角度的课题开展 —— 立足实际,深入课堂: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以广泛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为契机,更以研究课题 “创新艺术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为抓手,立足于课堂实际和学生实际,分析学科内容、知识体系;择定研究对象,依据教情思考并设计流程;甄选教法、媒介;缜密地安排课堂上对话、交互的形式和内容;兼顾赏析和操练;同时要关注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的情感性等等……

根据课堂研究进程立足实际、深入课堂,从细微处入手,不断总结;从成功处入手,不断归纳;更从困惑处入手,不断求索。

(五)实施过程与情况的观察与反馈 ——个人反思与群体评价相结合:

我们的研究行为以立足实际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教学活动改进和增效为目标,我们在进入课堂教学模式革新的实验、课堂“惜时增效”方案论证、策略谋取的过程中不断地采取公开展示、汇报交流、自性评价与整体观察相结合,个人反思与群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期获取更为广泛、中肯和先导的评价和建议。我们采取的具体举措有:

1. 课题组成员以小组单位,互相听课;

2. 有其他门类学科参与的校级听课;

3. 组织学科小组内的教学设计交流;

4. 20分钟短课调研性案例的论证研讨;

5. 经过试验、修改的教学实验课例,积极参与区级乃至市一级的教学设计评比,说课、教学流程的课件课件以及课堂教学的交流和演示评比。

(六)及时修正方案,调查统计论证研究结果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开展课堂教学实验课例的实践操作均要经历多番修正。在最初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立意建构之后,由实践教师下到课堂中,结合单元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初步地课堂操作心得记录、学生情况的调查统计和教学结构上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分专业的结对和列组成员合作互动听讲,作出详尽的听课笔记,并就教学时间的分配、课堂教学模式结构的合理性、及教学投入产出比的配置等方面给出综合的评价与反馈,从而促进课题实践的合理有效推进,同时促进各个研究成员之间更积极地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同样,在较完整的课堂呈现之后,我们会就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的习得效果做出列表式调查和比对。

五.研究方略:

(一)艺术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

   为了使课题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我们因循新课程标准观点——“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切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履历情境”。我们以此为指针,践行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合理开发了适合艺术教育工作和内容的《锡梅戏韵》校本课程。我们坚持“教材开发的实用性与灵活性;课程理念的创新性与发展;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教材实施的实践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将艺术教学与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艺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理性渗透

  我们艺术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语言、人文、地理、自然包括德育内容的有机渗透,不仅从理性上增进了学生对各学科内容的理解,而且实现了艺术形式与审美在学生艺术思维中的升华。如:美术课《字的联想》加入了文字演变的介绍,《诗配画》结合了学生语文学习中对于诗歌的理解,从画面感、艺术意境感、艺术形式美感上再次地将诗词领会烘托到文学与艺术表现的双重审美境界之上。又如把体育项目中动感的韵律操介入到音乐课堂的教学之中等。一系列学科间的艺术渗透和以美施教过程,将师生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观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充满艺术愉悦,在情知互动中发展能力,在学科和谐中实现教学质、效的提升。

(三)艺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

信息技术整合各领域教学已成教育的潮流与趋势,尤其当艺术学科教学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它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借助现代的教学科技,改善教学模式、教材呈现方式,并卓尔有效地扩充教学资源,协助教师们提升艺术课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效。这当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们将所有的教材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或环境来呈现与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使课堂打破原来受固有时间、空间限制的教学形态,拥有更为广阔的学习外延,并提供了丰盛的学习共享空间,促进学生更有效、有弹性地实现自主领悟、自我突破的个体优势。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兴趣的交互延展

艺术学科的教育教学略有别于他类学科,因此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延展性和持续性。学科活动形式注重多样变化,活动时间和范围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课后兴趣活动的外延拓展,从教学结果的实效性出发,开设既符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又符合艺术教育工作要求的个性特长活动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及具体工作安排,以此保证个性特长活动小组的活动能为学生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特长培养服务,为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服务。以课改课为契机,不仅实现课堂内容与外延的交互拓展,更体现学生艺术审美习得与艺术素质生成方面的活泼与伸展。

(五)阶段活动、成果的及时汇报

1. 各阶段教学活动及成果的及时公开和研讨

课题研究的本质意义在于立足实践和基于实践的教学活动改进和增效。因而,我们在课题研究推进,课堂活动模式改进、论证过程中不断地展示、交流,征求反馈。不仅每学期安排课题组成员以小组单位,互相听课;还安排有其他门类学科参与的校级听课;既组织学科小组内的教学设计交流,又穿插20分钟短课调研性案例的论证研讨。

  2. 阶段活动及成果的汇报与交流

经过试验、修改的教学实验课,我们都积极上报并参与区级、市级的教学设计评比,说课、教学流程的课件课件以及课堂教学的交流和演示评比,以期获取更为广泛、中肯、先导的评价和建议。在此活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生艺术学习及创作中的作品,以及体现学生艺术学习及创作过程的图像资料我们也一并收录作为评价反馈及改进的依据。

(六)学生生成性成果的公开展示、表演与评比

1.艺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的创作类作品,会在学校专用教室的展板上进行展览并不断地进行更新。

2.兴趣拓展活动的作品会被分类并刊载在校报专栏中,以每期更新的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享受创作之后的成果愉悦。

3.曲艺、声乐、演奏及舞蹈创作被安排在节日、班队主题活动上以个人或群组形式表演;校级活动每学期安排有参展、参赛节目的汇报展演。

4.学生生成性成果中的优秀作品,采用“捧出来,送出去”方针,以鼓励参与、鼓励大胆创新为准则“捧出来”,送至校外,送进社区,送到各级各类的赛场上,也送到区、市的对外舞台之上,接受众所瞩目的验收同时接受众望所归的鼓励。

六.研究结果(研究案例及结论分析)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也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建构的不竭动力,为充分保证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稳定性和实效性,我们积极地利用理论讲座、学术报告、经验交流、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实验组的艺术学科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质素及教学理念上的提升,使参与研究的每个教师更为深刻地领会艺术教育教学的精髓和投入产出之价值观,使我们的艺术教育理论知识和思维从文本概念落实到日常行为。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

我们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工作观察和理论进修体会相结合,将日常践行的积累和心得整理为形成性文本材料,如下:

艺术课堂教学研究范式:

1.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别林斯基曾说:“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实践证明,情感是艺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情感教学”当然要“以情施教”,教师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使艺术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才能让学生在艺术课课堂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情感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过程,课堂理想实现的最佳方式是鼓励学生“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实践”,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

案例1:《美丽的黄昏》

教学设计 音乐组 郑桥

《美丽的黄昏》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中一首3/4拍的欧美歌曲,由三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六小节,歌曲短小而优美。歌曲的第一乐句由1、2、3、4、四个音构成,并且“4”这个音是这课的新认音符,第一乐句把“4”放在强拍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需注意其音准。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三度模进。第三乐句是用“1— —”来作钟声的模拟。歌曲通过简练的三句歌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休闲的感觉。根据教材特点做了如下设计:

1、引导学生用太阳下山的下行音乐来开展练唱,并变化着结合图形谱来练习声音处理及进行轮唱,同时创设黄昏的情景能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  

2、由前面的练唱引出钟声的音乐,让学生听钟声、唱钟声,直接点到歌曲的主题——“美丽的黄昏,美妙的钟声”,让学生深入感受黄昏、钟声的悠闲情景。  

3、通过读歌词、唱歌词,并重点解决二部轮唱这个难点,然后有表现地唱好歌曲《美丽的黄昏》,能够声部和谐协调,歌声优美抒情、轻盈而有动感。  

4、从歌曲的情调意境出发,引导学生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试验。   

结论:音乐课堂教学对音乐情愫的培养和对音乐锐感的催生

《史记:乐书》中提到“音由心生”,也就是说音乐的发生和创作需要内心情感的积累和抒发。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艺术接受者通过自身审美体验的内化、移情、和通感,认同和发展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

用音乐的美去滋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变得高尚、优美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而“良好音乐教育”是达成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感知音乐、积极地进行艺术体验,可以从音乐发生的本质上去提高音乐教育的审美和教化功能。

案例2:《亲 昵》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美术组 张明珠

本课是第五册教材“动物朋友”单元的最后一课。可以说是前几节课在情感上的提升。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教学旨在巩固学生已有认识和技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地感受、体验、领悟人和人、人和动物、动物和动物之间的和睦、友善、互助的亲密关系,对生活中情感领域的相关内容加以充分地领会和理解,并要求学生运用记忆画的形式再现“亲昵”这一艺术主题。

可以说本课的课题来源于生活,但现在的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的父母长辈爱的呵护下长大的,他们有被爱的经历,但却很少有施爱的行动。于是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就以此为立足点,通过音乐、表演、图片、文学作品等多学科的整合,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感官形成多角度、多维度的互动与贯通,从而引领每个从生活的细微出去理解、感受“被爱”与“施爱”,引导学生由“感觉——感知——感受——感动”的内化过程,向“表演——表述——表现——表达”的外化过程进行转换,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懂得:“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亲昵”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景象,“爱”是可以传递的。

结论: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往能力

利用美术活动这个媒介,通过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对如何调适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地交往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学生既要有自主意识,又要有合作精神,借助美术活动调适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在交往中发挥自己的长处,相互弥补,相信其结果肯定是一加一大于二。

2. “真实、扎实、朴实”的有效教学手段实施

“有效教学”理念全面覆盖的背景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课题整体铺开之时,在经过理论学习、教材研究、学情分析、课堂实践论证、反思修整之后总结并提出的。

“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源自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尤其在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以后,这一个概念被更频繁地举高,并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我们就此站到艺术课堂教学的实践一线,关注并力图谋求美术课堂教学中艺术关怀与科学发展并举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案例1:《老人和儿童》

教学设计 美术组 马燕

本课教学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重点线索贯通:明线重点是线造型的学习,隐线重点则为观察方法的培养。

开门见山地读出课题,即观察表现对象《老人和儿童》,随后出示同学的校园抓拍,——出示特点二字,引导观察“儿童”,导入学习。

因本课的学习难点在于用线表现对象特点,所以设计教学手法重点为比较法:观察比较从整体到局部,从外表到年龄;比较对象为老人和儿童;作品比较多种表现手法的,从大师作品到学生作品。比较形式安排“移步换景”式手法,多重比较手段并举,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能强化印象。故此,本课教学过程划分成老人和儿童两大版块

在引导观察后板书揭示重点——线,及此全面地从观察和表现两方面铺开教学。

结论1:以人为本的简约风格美术课堂

简约的美术课堂,有洞穿了表象浮华之后的沉着;是剔除了功利杂质之后的精要。简约的美术课堂呈现出简明而有效的风格,不同于简单贫乏,亦不悖于课堂教学的丰富。

随着“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理想的展开,我们直面40分钟的现实,探讨并寻求更为卓而有效并行之有道的课堂教学途径,显得必要而充满了意义。由此,我们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后探求 “真实、扎实、朴实”的“简约”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的时效中,还原美术学科的本真面貌,在贯穿技法与学科体系认知、发展学科本位的同时,渗透与之对应的文化知识和情感关怀,呈现更为纯粹的教学绩效,并给予学生更趋于专业的评价与建议,设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共同谋求问题的解决及学科的拓展,并举美术教育价值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案例2: 《鼓之韵》

教学设计 音乐组 陈佳佳

本课选自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鼓乐传情〉〉,本单元汇集了若干与鼓有关的中外鼓乐,都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着各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本课是一首气势宏伟,振奋人心的歌曲,歌曲采用了具有黄土高原风味的高亢音调,插入说唱音乐中常用的数板,使作品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神韵,又展现出当代中国人澎湃的精神。

根据新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感,唱,创,动,让学生了解鼓在人们的生活领域以及艺术领域中的作用,我做了以下设计:

1视听结合,整体干支,多次欣赏歌曲,并步步的体温,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

2创设情景教学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3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表现形式以及整体风格

4用念,打,敲结合感受中华民族的神韵和激情澎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趣体验和体态语言交融

5从学生现有生活与文学经验积累着手,通过语言情境表达来认识感悟鼓文化,了解人类生活中鼓的广泛应用,明确鼓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与作用

6通过课堂延伸介绍鼓的种类,体会鼓给舞蹈带来的韵律

结论2:让音乐课真正自主地“活”起来

音乐教学具有以声传情、以情育人以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验感受学习音乐的快乐,并且能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对于建立全新的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思考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经历音乐实践过程并满足表演欲望,变过去由我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活动为主动学习的自主活动,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感受美,并能够表现和创造美,从而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搭起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

3. 体现信息教育技术整合艺术课堂教学的优势

案例1:《字的联想》

教学设计 美术组 顾祁

《字的联想》是关于美术字设计的基础训练课,它是版面应用设计学习的基础,与纯美术教学有很大的区别,现代媒体技术更注重表现出教材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避免了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并掌握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设计创作“字义”与“形象”和谐统一的装饰文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结论:让美术课上得更精彩

激发兴趣,启发想象再配合现代多媒体,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又受益匪浅。在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发掘教材和训练过程中的美育因素;从美育出发,重视审美能力和创新教育,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新颖的导入方法,来完善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的心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示自己的才华!

案例2:《秋天红艳艳》

教学设计 音乐组 郑桥 陈佳佳

1学唱歌曲《秋天红艳艳》,用轻松愉快的演唱表现秋天红艳艳的景象给人带来的喜悦情绪,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被美景陶醉的样子和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聆听童声合唱《采山谣》,感受大山里美丽的秋景,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亲近,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音乐游戏《夸秋天》丰富想象,创编秋天的美景,有效完成三声部。

4、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结论: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优势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与成熟,信息技术使知识的传递方式产生了重大的改变,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生力,促成了教学与学习形态的转变,使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形态,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以问题为基础、以活动为模式、学生为中心的动态探索式学习,这些模式的转变,使我们的教学得到了新的提升,也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特征。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成熟,也给予了音乐教师一个重新思考、定位音乐教育的机会。深信信息科技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将使音乐教育扩展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环,也深信信息技术,必将为音乐教育带来崭新的明天。

3.结合校本计划,引地方曲艺文化进课堂

以新课程理念为前提,分析教育部推广“戏曲进课堂”音乐教学改革以来,各地、各校为何不能很好实施,不能坚持走远之主要原因在于师资问题。许多音乐教师自身不爱戏曲,不懂戏曲,更没有认识到, “戏曲进课堂”之举乃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加强校园建设,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最有效的途径。本文尝试从音乐教师立足提升自我戏曲艺术素养、立足课堂教学这个小舞台、立足地方戏曲等方面入手,践行了音乐教学要:“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音乐教师乃是关键。

案例:《赶花会》

教学设计 音乐组 万爱薇

1.北京民歌《对鲜花》歌词创编

2.黄梅戏《对花》欣赏

3.拓展欣赏戏曲片断,学学唱唱锡剧

4.游戏《编花篮》

通过学习歌词创编,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黄梅戏《对花》、京剧、越剧等戏曲片断的欣赏,以及一些简单的模仿学唱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戏曲艺术,并了解江苏主要的一些地方戏曲,培养学生喜爱祖国的戏曲文艺的感情。

七.研究成果和成果的社会反应(附表)

个人(集体)获奖情况记载(一)

获奖人姓名

获奖级别

简 要 事 迹

团体奖

无锡市第28届“百灵鸟”艺术展演活动节目辅导奖(08.6)

无锡市第28届“百灵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金奖(08.6)

无锡市第28届“百灵鸟”艺术展演活动综合类三等奖(08.6)

崇安区第29届“百灵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金奖(08.6)

崇安区第29届“百灵鸟”艺术展演活动综合类金奖(08.6)

马 燕

区教学新秀

崇安区教学新秀(08.)

区好评

“与新课程同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08.11)

省绘画4级

省艺术水平考级 (08.8)

张明珠

市三等奖

无锡市中小学生人物造型泥塑比赛(08.6)(指导学生)

全国三等奖

2008中国儿童环保绘画大赛 (08.6)(指导学生)

全国金奖

“爱我中华”文化交流艺术大赛 (08.10) (指导学生)

全国艺术教育奖

“爱我中华”文化交流艺术大赛 (08.10)

全国绘画4级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水平考核-速写 (08.8)

市三等奖

无锡市中小学生人物造型泥塑比赛 (08.6)

全国金杯奖

全国第21届“双龙杯”少儿书画大赛(08.6)(指导学生)

全国优秀园丁奖

全国第21届“双龙杯”少儿书画大赛 (08.6)

区银奖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摄影比赛 (08.5)

校二等奖

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08.11)

陈佳佳

区好评

“与新课程同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08.11)

区一等奖

青年教师赛课 (08.11)

校一等奖

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08.11)

万爱薇

全国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追求在音乐教学中学科综合的价值》(08.7)

全国辅导奖

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活动(08.9)

 

 

 

 

个人(集体)获奖情况记载(一)

获奖人姓名

获奖级别

简 要 事 迹

马 燕

省二等奖

《探求简约美术课堂中惜时增效的教学途径》(09.9)

区一等奖

崇安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 (09.12)

徐丽卿

区三等奖

“光辉60年,教师展风采”美文诵读比赛(09.9)

全国三等奖

《德育 乘着课改春风焕发生机》 (09.8)

市一等奖

市“信息技术与课程考核”课堂教学评比 (09.12)

陈佳佳

市一等奖

市“信息技术与课程考核”课堂教学评比 (09.12)

区三等奖

崇安区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 (09.12)

郑 桥

区一等奖

崇安区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 (09.12)

张明珠

区二等奖

崇安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 (09.12)

市三等奖

市“信息技术与课程考核”课堂教学评比 (09.12)

 

 

 

 

2009年个人(集体)获奖情况记载

获奖人

获奖级别

简 要 事 迹

张明珠

全国优秀奖

“艺术之星”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3)

全国特等奖(3)

“艺术之星”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3) (指导学生)

全国辅导优秀奖

第七届《龙人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6)

全国金奖 (10)

第七届《龙人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6)(指导学生)

市一等奖

无锡市2009年“雄狮杯”少儿绘画比赛 (09.5)(指导学生)

市三等奖

无锡市线造型比赛 (09.5)(指导学生)

区二等奖

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09.5)

全国优秀奖

“艺术之星”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3)

全国特等奖(2)

“艺术之星”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3) (指导学生)

全国辅导优秀奖

第七届《龙人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6)

全国金奖 (14)

第七届《龙人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6)(指导学生)

市三等奖

《发挥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功效》 (08.12)

市二等奖

无锡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比赛 (08.12)(指导学生)

区二等奖

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09.5)

马 燕

区教育教学经验论文评比一等奖

《探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有效课堂教学途径》 (09.1)

市一等奖(2)

“无锡是个好地方”中小学生绘画比赛 (09.1)(指导学生)

市优秀辅导奖

“无锡是个好地方”中小学生绘画比赛 (09.1)

全国优秀奖

“艺术之星”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3)

全国一等奖(2)

“艺术之星”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3) (指导学生)

市陶论文三等奖

《守望简约课堂,回归美术本真》 (09.3)

全国辅导优秀奖

第七届《龙人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6)

全国金奖 (5)

第七届《龙人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6)(指导学生)

市二等奖

无锡市第二届中小学生现场手捏泥人比赛(09.5)(指导学生)

区三等奖

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09.5)

市二等指导奖

无锡市第二届中小学生现场手捏泥人比赛(09.5)

市一等奖

《守望简约课堂 回归美术本真》(09.5)

省二等奖

《探求简约美术课堂中惜时增效的教学途径》(09.9)

万爱薇

市优秀指导奖

无锡市第29届小学生“百灵鸟”艺术汇演(09.5)

郑 桥

市陶论文二等奖

《育由心生 乐曲情起》 (09.3)

区二等奖

区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09.5)

徐丽卿

区三等奖

“光辉60年,教师展风采”美文诵读比赛(09.9)

全国三等奖

《德育 乘着课改春风焕发生机》 (09.8)

陈佳佳

区三等奖

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09.5)

团体奖

全国优秀奖

第七届《龙人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6)

全国三等奖

“艺术之星”全国少儿书画大赛 (09.3)

市金奖(舞蹈)

无锡市第29届小学生“百灵鸟”艺术汇演(09.5)

区银奖

区“百灵鸟”文艺汇演( 表演唱)(09.5)

 

 

 

 

  六、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1、在理论培训工作上。培训的深度和广度还略有欠缺,我们争取在课题滚动研究过程中予以弥补。

  2、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的许多想法、做法和体会没有及时形成文字,造成了科研成果的部分流失。

  

 

 

2010年5月25日 14:50
浏览量:0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