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引导

网站首页    旧站原始栏目    教师论文    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引导

2008-12-23

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任振环

[论文摘要]

本文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入手,强调了教师的引导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阐述了教师在备课阶段如何设计引导,在授课阶段如何设计多种教学资源的合作,在遇到突发情况下教师如何进行引导等。

[关键字] 新课程 教学引导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了首位,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成为了重点。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境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许多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时候也发现,我创设了问题情境,为什么学生的反应是如此的冷淡?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学生的认知是那么的机械?我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学生总找不对目标方向?很多新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大家。我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师设计的引导是否到位,是否贴切,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把学生的认识比作河流,那么教师的引导就如同水渠,帮助学生把各种支流汇集起来,最后形成奔腾的大江流入知识的大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引导时一定要进行预测,比如我创设的这个情境学生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能有怎样的回答,如何应对学生不同的回答?有多少学生通过引导能掌握部分或者全部的知识,能掌握多少,掌握到怎样一种程度等等。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估计,从而预设配套的引导策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先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了预测,书本上的例题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从这道例题中使学生能认识到图形(长方形)密铺的规律?有多少个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个规律并且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思量再三,我决定改变书本上的例题,而采用接近游戏式的“坐座位”来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原因有二:1、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从普通的坐座位中寻找密铺的规律,学生能更加直观的发现规律的本质。我还专门设计了“座位数、每次坐的人数、空位数、移动的次数、不同坐法”的表格给学生自主研究。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从惊讶老师把椅子一并排放在课堂中央,到兴奋的参与到整个坐座位的活动中来,玩的开心,看的仔细,结果全班几乎100%掌握了图形(长方形)密铺的规律,正是由于恰倒好处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教师才能真正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以主观愿望束缚学生;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而不包办代替,使小组合作也达到了充分有效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随心所欲,而又学有所得。

数学课本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但是课本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对一个知识点有很详尽的讲解。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传统的教材观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设计,于是教学设计变成教材的复制,课堂成了教材的“演绎”。就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单一枯燥,没有价值,没有典型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者使用不当,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就需要教师整合一切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源,比如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主题情境图、数学问题、练习题等。互联网的资源等等。再比如,使用投影仪来教学观察物体,使用计算机来教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等。 作为新课改第一线的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立足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树立整合资源的设计思想,把教材精华内涵和周边现实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真正为学生的数学探究提供蕴涵智慧、散发趣味的学习材料,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上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师不仅让学生摆图形来观察,还充分利用投影仪的摄像头的移动旋转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很清晰的从正确的角度观察物体,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再比如,在上六年级上册的《立体图形展开图》这一课时,原本非常抽象的知识被我利用学生动手剪准备好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再对不同的展开图进行分类,通过计算机辅助的演示功能,使学生不仅了解了“一四一型、二三一型、三三型、二二二型”的正方体11种不同的展开图,而且还能根据已知的面写出其他的几个面,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中被扩展、学生的潜力被充分的激发。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到但点到为止,而且重点突破且走向深入。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认知程度的不同,解法多样化的提倡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例如,有教师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的新授结束后,为了辨别比较,要求学生分别计算一个底为2米,高为1.5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结果一部分后进生由于定势干扰,都采用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列式。列式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1.5÷2

三角形的面积=(2+□)×1.5÷2。

进行错误分析时,学生们哄堂大笑。原因很明显,那个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考虑成了梯形。但是,上课的教师并没有很快的说不对,而是抛出了以下的问题: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在特定情形下能不能作为梯形来考虑面积计算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同时适用这三种图形吗?经过教师进一步引导后,学生们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缩短时就成了一个梯形,所以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是上底和下底等长的特殊梯形;当梯形上底无限缩短为0时就成了一个三角形,所以三角形可以看成是上底为0的特殊梯形。由此可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稍加改变能同时适用三种图形。变式分别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a)×h÷2

三角形的面积=(a+0)×h÷2

梯形的面积=(a+b)×h÷2。

在这里,教师由于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作了较为灵活的调节,使得学生的错误反而成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放型”题材。

学无定法,教也无定式,但教师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却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向前……


2019年2月23日 22:03
浏览量:0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