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研究”实施方案

网站首页    旧站原始栏目    学校特色建设    规划总结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研究”实施方案

2007-5-12

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研究”

实 施 方 案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 提出背景: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愉快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基础教育中永恒的研究课题。全国各地中小学进行过许多尝试,但却走进了一个怪圈:负担减轻了、学生愉快了,质量就下降;而要提高质量和升学率,就加重学生负担。我们认为出现这一怪圈的主要原因是,在评价教学质量时未能考虑教师与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只计算教学的绝对效果而未计算其相对效率。

有鉴于此,西南师范大学的张庆林教授进行高效率教学研究,倡导通过计算教学效率而实施有效教学。他将教学效率描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量(包括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精力投入量(包括学习时间和脑力负担)之比。张庆林教授认为,学生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是两种不同质的量,因此上述之比实际上是难以计算的,而只代表一种理念。北京光明小学针对教学实践中过度强调课程的灵活性和课堂探究、活跃的气氛,过多关注课堂教学形式的变换,而使课堂教学密度降低、学生基础不扎实,从而降低教学效益的现状,提出了“计较课堂教学投入产出比”的初步设想。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爱女基于“相对效益评价”的原理,运用美国运筹学专家A. Chames 和W. W. Cooper的数据包络分析技术(DEA),采用C2R模型对教师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与评价。

(二) 研究价值:

教育评价只评最终结果,不考虑学生时间和精力的耗费而评价其效益,使得一些“负责”的教师抢占时间为学生补课,加大学生的作业量。许多学生睡眠不达标,学生长时间在室内灯光下学习,近视率高达60、70%,位居全世界第二(日本第一)。学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生理、心理畸形发展,而学习精力的透支又使他们失去学习与发展的后劲。

理论价值:通过建立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产出比模型,为教学评价制定更为科学的标准和方法,为减负增效和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评价制度的保证。

实践价值: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作息制度的优化,以及教学时间、学生作业量的控制等,引导教师高效率地教、学生高效率地学,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学习:学生围绕课堂内容所进行的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及作业练习等几个主要环节。

课堂学习投入:学生为学习学科知识在课前、课中、课后投入的时间、精力的总和,以学生平均每天学习时间总量、每天作业量、睡眠时间等为主要测试指标。

课堂学习产出: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生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这些发展状况将通过学生的学科成绩及心理量表的测试反应出来。当然,学生课堂学习的产出既表现为即时的成效,又体现为长期的缓慢变化。因此,在即时评价和长期评价时,应取不同的评价指标。

投入产出比:即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比。由于投入量与产出量的性质不同,需要对两者进行同质化处理,这将是本研究的一个难点。为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将课堂学习产出量作为分子,课堂学习投入量作为分母,所得到的比值实为产出投入比。

本研究将创造性地建立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产出比模型,并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法探寻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有效策略。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评价相比,由于其制约因素相对较多而变得更为复杂,但两者是紧密相关的。为使研究更容易操作,本课题确定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与产出及与其相关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效率进行评价,为高效率教学与高效率学习提供评价制度上的保障。

(一)研究目标:

1、调查分析影响小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的理念。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并建立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评价模型,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价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3、通过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这一评价标准的改革,探寻高效率教学的有效策略,培养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 当前小学生课堂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小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厌学、近视、睡眠不足等),分析影响小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指标与投入量的研究(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总时间;作业量;以睡眠不足为主要指标的学习精力透支度等);进行小学生课堂学习产出指标与产出量的研究(学习成绩、学习潜能、情感态度、生理发展、社会性发展指标;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即时评价与长远评价的指标选择有所不同)。

2. 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内涵、基本特征的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学习,了解“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内涵,研究并提炼出“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基本特征,为实施高效率教学与高效率学习提供理论支撑。

3.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目标就是减负、增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教师要从整体角度把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和自觉性,强调从学生的接受能力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习状态看教师的教学组织,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教师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看教师的教学目标,关注投入产出比,多种途径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因而,教师“备课—上课—批改辅导”的策略研究,就是“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来讲,主要应解决以下问题:

(1)备课:

教学目的:从“为完成进度而教”向“研究学科特点,注重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关注学生思维密度”转移。

  教学时间:从“注重课后补学补差”向“注重课前预习,抓好课堂传授巩固”转移。

教学内容:从“粗知教材”向“熟悉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传授最有价值的知识”转移;从“只了解纲一本”向“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扩大学科教学视野”转移。

(2)上课

课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式教学”向“多种有效的方法综合运用(包括跨学科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探索”转移。

  课堂教学组织:从“只管完成教学任务”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学习方法、遵守纪律、品德情感、价值观培养”转移;从“只关注个别学生”向“关注全体学生”转移。

课堂学法指导:从“讲授学科知识”向“培养学生有效的学科思想和思维方法”转移。

(3)批改辅导

课后学生作业:从“大运动量练习,粗批泛讲”,向“教师精选梯度作业,精批精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转移。

课后学生辅导:从“整班补课”向“注重提优补差,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转移。

4. 建立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评价模型的研究。

高效益的课堂教学应是落实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有效、学生学习方式选用有效、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有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有效、达成状态有效。这里包括:学生是否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否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否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绪及情感的需要;是否有效地落实了“双基”等等。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要用效益意识去思考问题。实验中,我们将力图通过实践研究,把握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诸多指标之间的关系,构建投入产出比评价模型。

5.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个案研究。

通过行动研究,对课堂学习低效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差距加以改进,同时,选择一些高效的课堂学习典型个案进行总结、推广,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三)研究重点:

1. 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评价模型的建立。

2. 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学与发展评价现状调查(2006.6-2006.12)

小学教学与小学生发展评价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高耗低效现象及主要因素、各科老师抢占学生自习和休息时间补课、学生作业量、全天学习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生理发展(如近视)、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危害分析等。

主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

第二阶段——学习投入产出比模型研究(2007.1-2007.6)

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内涵、基本特征的理论研究;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指标与投入量的研究(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总时间;作业量;以睡眠不足为主要指标的学习精力透支度等);小学生课堂学习产出指标与产出量的研究(学习成绩、学习潜能、情感态度、生理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指标);把握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与产出指标之间的关系,构建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评价模型。

主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测量研究法

第三阶段——提高投入产出比有效策略的研究(2007.7-2008.12)

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作息制度等方面的优化以及教学时间、学生作业量的控制等,探寻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的有效策略。

主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

第四阶段——总结验证 结题鉴定(2009.1-2009.12)

通过研讨、分析、验证、评估,逐步完善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鉴定。

主要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五、 课题研究的基本保证措施及预期成果形式:

(一)基本保证措施:

1、理论学习、业务探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用现代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勇于探索,不断总结推广。

2、以校长为负责人,成立由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组,并聘请有关专家、领导作顾问,来校讲座、指导。

3、投入课题经费,专款专用,逐年递增。

(二)预期成果形式: 教学设计集、论文案例集、

研究报告、 活动照片录象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课题组

2007年5月


2019年2月23日 22:08
浏览量:0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