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引领 情满课堂
激趣引领 情满课堂
无锡市通江实验小学 万爱薇
内容摘要:
音乐对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目前在音乐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教学现象,表现出一种与音乐本身并不和谐的情感反应:音乐不“乐”。本文尝试从“以奇激趣、以乐激趣、以情激趣”几个观点出发,探索音乐的快乐学习方法,达到激发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共同创设情趣盎然的课堂情境,体验情满课堂的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完成音乐愉悦情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 情感 激趣 审美情趣
正 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是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动力……”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它是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的“金钥匙”。因此,音乐教师不仅要把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感情,使他们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然而,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环境的不同,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方法的不同,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心理、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诸方面的差异,目前音乐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它集中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形:学生对千篇一律的新授产生厌倦;对学习节奏、歌谱的不感兴趣;对欣赏音乐作品的冷漠;对学习乐器的畏惧等等。从而表现出一种与音乐本身并不和谐的情感反应:音乐不“乐”。如何改变上述状况,笔者认为教师要把音乐学习设计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全身心参与的艺术活动,让音乐课堂变成音乐乐园,让学生成为“乐园”里的“快乐精灵”, 真正起到音乐愉悦情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全面提高素质的积极作用。
一、以奇激趣,情不自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动力。所谓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通过激发,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教师“要研究如何激发兴趣,把握调节情感的技法,适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他们在兴趣的引导和情感的激发中进入快乐的审美体验阶段。”根据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求异心理这一特点,我在平时的备课与教学中,首先抓好新授导入这一关,力求避免“千人一面”,注重挖掘新角度,探求新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投入情感的体验与创造,领略到每节课都“别有一番天地”、“另有一番滋味”。如在新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课时,随着一声上课铃响,我随即打开录音机,伴随着《京调》音乐的响起,教师头戴自制的京剧脸谱,兰花指、顺风旗、走圆场、踱方步,精彩亮相,随着音乐到了高潮,也将学生的好奇心推到了极点:老师今天怎么啦?——“要教我们唱京剧”!当他们领悟到这一点时,音乐声虽然停止了,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于是教师开始提问:“京剧有哪些脸谱(角色)?哪些特点?以什么乐器伴奏的?你们想学一学,唱一唱吗?”“想——”,全班同学应声回答。这是一声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应答,这也是新奇的设计奏响的新授前奏曲。
二、以乐激趣,情趣盎然
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促使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从一个教学的主宰者和知识传授者变成了一个学生学习的设计者、促进者和组织者。教师通过“课堂”这一教学“舞台”,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把他们的兴趣变为学习的动力。
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和快乐的学习方法。这种快乐具体体现在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的快乐;对学习活动方式喜爱的快乐;对情绪、情感愉悦的快乐;对知识需求满足的快乐。因此,音乐课上,教师应精心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认知知识,掌握知识,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学唱歌谱这一环,学生往往将学习热情降到最低点。分析原因有二:其一是对枯燥的歌谱不感兴趣;其二是有畏难情绪。其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设计教法。如在教学《杨柳青》一课时,我以“听音乐,当翻译”的游戏形式作为学唱旋律的开场白:“同学们,音乐是一种世界语,因为全世界的人都离不开音乐。但音乐又是一种难懂的‘外星语’,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爱音乐、不懂音乐的人来说。今天,老师在这里唱上一段音乐(歌谱),请同学们用语言或体态为我的音乐作翻译”。于是老师富有表情地范唱歌谱,同学们目不转睛地倾听着,听得很专注、很用心。当老师唱完曲子后,几十双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一个个以自己的不同理解,创造出一种种令人兴奋不已的答案。有的用神态,有的用律动、舞蹈,有的用故事,有的用诗般的语言。他们举例说“6 i 6 5 | 6 i 6 5 |”一句,好象是小兔子拔萝卜的节奏,有的解释说:“5 3 5 6 | 1 1 1 | 3·5 6 i | 1 1 1 |”好象两个人在争论不同意见等等。老师在充分肯定他们的基础上,带领同学们学唱歌谱,并唱出自己对歌谱的理解,又如在教唱《杨柳青》一课时,有一大段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带劲。在这时,我并不急于肯定他们,而是用这些衬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思考,“七搭七哪嘣啊呢,杨柳石子松啊呢,就是石子松,不,不,是杨柳松。”“哈,哈……”课堂里响起了一阵哄堂大笑。“好象什么意思都不表达。”答问题的同学终于在同学的笑声中悟到了什么。“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让你们越唱越有劲呢?”我并不放过她。“因为这些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太棒了!一语中的。在肯定他们的发现后,我又提供给他们两首与《杨柳青》有共同特点的歌曲《包愣调》和《崔咚崔》,让他们巩固自己的认识。这样的学习设计为学生们打开了一片想象的天空,其乐融融。
三、以爱激趣,情满课堂
音乐课堂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它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为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师生情感的互动而得以完成的。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仅是一个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师生谋求感情共振,共识升华的情感交流过程。因此,音乐课上的情感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情感沟通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彼此增进了解与认识,达到情感的和谐,使大家的情绪相互感染。例如我在上《窗花舞》这节欣赏课时,首先设计了故事导入,当学生沉浸在对白毛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与悲叹中时,转而我又向学生介绍自己小时候跳《窗花舞》的有趣轶事,当讲到我在台上表演时不小心将假辫子拉下来时,学生情不自禁,一阵开心的哄笑,在这一悲一喜中,学生完成了对乐曲的情感体验,也一下子拉近了教师跟学生的距离,我顺势说,“那今天我们也一起来跳一段《窗花舞》吧”。就这样,在音乐声中,学生们体验着“剪窗花、比窗花、贴窗花”的快乐,也能较好地把握音乐最后一段喜儿等盼杨白劳回家过年那孤单凄然的情绪,很好地完成了欣赏管弦乐《剪窗花》的教学目标。
另外,音乐课上,教师的以爱激趣也体现在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经常地适时的爱心流露上:它有时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句表扬;有时可以是赞许点头,亲切抚摸;有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唱跳,一起游戏,这些都能使学生受到爱的鼓舞和情感的激励,从而产生满足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创造出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反作用于教学,使师生情感交流更融洽,教学配合更默契。因此, “爱屋及乌”,只要教师付出真爱,学生就会热爱上你,喜爱上你任教的那门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憧憬,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它对于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如果音乐课堂教学注重以奇激趣,以乐激趣,以情激趣,那么这样的教学定能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你也就越能体验到成功教学给你带来的更多喜悦。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
《儿童音乐》2006年第1期
《中国音乐教育》 2008年第6期
(本文获2010年1月《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论文比赛二等奖)
- 03-15
- 02-21
- 12-05
- 11-20
- 10-22
- 09-26
- 06-22
- 12-26
- 11-13
-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