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网站首页  教师论文    浅谈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2007-1-2

无锡市通江实验小学 华剑

从小学生的现状看,小学生普遍存在怕作文、怵作文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死板陈旧,手段落后,条条框框太多,要求太高,限制了学生发挥自由自在的想象力,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由此看出,老套的作文教学不利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新的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进入课堂辅助教学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作文在突破作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方面,国内外已有所实践。多媒体计算机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眼、耳、口、手、脑多种器官,使学习者进入到一个最佳学习状态,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加快认知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多媒体走入作文课堂,将为作文教学开辟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一、运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写作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把文本、声音、图像、动画集成处理,具有书刊、广播、彩电的全部表现力。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对于那些动态画面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中心,迅速对感知到的事物做出积极的心理反应,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我的文具盒》是一篇状物类文章。指导学生写这类文章,通常采用看看、摸摸、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生能写但语言平谈,难以表达对学习小帮手文具盒的喜爱之情。为此我专门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课件:一个卡通形象的文具盒,在动听的背景音乐的伴奏下,旋转着飞了,并强有力地拉出一串立体文字--"我的文具盒"。接着文具盒又神气地平躺着,拍拍身子,指指上面的图案,又比划自己的形状,然后得意地冲开盒盖,展示了躺在隔板上的文具盒一家。只见钢笔大哥挺身而出,摘下"帽子"挥动笔尖,完成作业;白白胖胖的橡皮妹妹宁愿自己粉身碎骨,也要为小主人换来完满的答案;小刀婆婆正在偷懒地铅笔二哥,非把他揍出"芯"来不可······文具盒挥挥手,文具一家又休息了。顿时一片寂静。它满意地点点头,轻手轻脚地合上盒盖结尾的"GOODBYE"几个字符又迤逦而去,似乎留下了缕缕思绪,引人回味。

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妙趣横生的卡通人物令孩子们开怀大笑,在艺术的感染、熏陶、启迪下,他们不知不觉地仔细观察,抓住了文具盒的形状、色彩、质地等特点,联想到用途及与学习的关系,沟通了作文的"源"与"流"。情动而辞发,学生下笔时,语言极富情趣,适当地运用了联想、比喻、拟人等手法,一直到完成作文,脸上还带着微笑,看成来已真正体验到作文的快感了。

二、运用多媒体优势,培养观察能力

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怎样才能解除他们的苦恼?对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而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是走马看花,甚至是走马而不看花。事物在他们的记忆中只有模糊的轮廓,张三李四很像,麦子韭菜一个样。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且观察入微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表现手法多样,既能演示静态图像,又能模拟一些动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时空限制,展示课堂内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图像清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发挥多媒体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察,把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与能力。

如在指导记叙一次校内竞赛活动的作文时,用摄像机把"小能手比赛"活动中的剪纸、编织、刺绣、泥塑等工艺制作过程录下来,播放给同学们看,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1.赛前同学准备及观众的情况怎样;2.比赛的过程怎样,场下观众反应如何;3.你认为最精彩或最喜欢是哪一项目。老师对于重点的地方可以重放、慢放或定格,再辅以恰到好处的指点,这时候同学们个个睁大眼睛,津津有味地看着比赛。这不仅使同学们对观察内容记忆深刻,而且可以避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运用多媒体资源,拓展写作素材

俗语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许多学生在谈及作文的难处时,都认为作文的最大困难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究其原因,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业过重,基本上已经脱离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只是在家里和学校之间徘徊,所以写起文章来便是搜肠刮肚也难以成就大文章。如何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引来“源头活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现代学生可以“读万卷书”,但不能“行万里路”。但一旦走进了多媒体世界,狭窄的生活空间就得宽广开阔,单纯的生活阅历变得丰富多彩。城里的孩子可以不必亲临农村就知道推磨犁田是怎么回事;农村的孩子也不必到城市就可以体会打的、塞车的滋味。因此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为学生建立写作素材库,如剪辑自然风光、人物素描、异域风情、环球动态等图片或视频信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各种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及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观察事物能力、想像力一定会得以提高,学生也就不会面对稿纸一筹莫展,思维堵塞了。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反馈评改信息

传统作文批改的“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一直难以扭转,如果我们把网络技术引入作文评改之中,师生互动会十分便捷。例如评讲优秀习作,通过网络系统可以将范文显示在屏幕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修改,既可以对文章的具体词句进行点评,也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综合评价。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的方法,学生把习作寄到老师的信箱里,老师可以点对点的评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还可以利用集体评改的方法,先让学生自荐习作,大家评点后,进行投票决定,看谁的文章得票最多,加上老师意见,定为范文。这样的评讲方式,学生的参与面广,师生互动方式灵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对于大部分的中等生来说有绝大的好处,长此以来,中等生的作文一直是作文评讲时的“盲区”,这一类学生写的文章一般做到选材得当、文通句顺,但描写不够生动具体。利用网络选中所要修改的片段,讨论如何运用多种描写方式使文章具体生动,然后直接在屏幕上修改,比一比,看谁改得最精彩。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从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入手,其他同学用符号标出问题所在,再让本人进行修改。这些做法,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大面积地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五、运用多媒体资源,培养高尚情操

著名作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可塑性强的特点,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在他们面前,让同学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懂得真、善、美和假、丑、恶。无疑,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恰倒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手段,给予学生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慢慢地具备优秀人才的素质。

在国庆节期间,省市电视台都有反映我市人情风俗、名胜古迹、建设成就的专题片,我们就及时录下,在作文课上播放,指导学生写作家乡题材的文章。通过这次习作,最大的收获是让同学们更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多媒体下的作文教学具有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学习过程的协作性、知识建构的互动性等鲜明特征利用多媒体进行写作训练,解决了语文学科独自承担作文教学的责任问题、学生的思维整合问题、学生体验知识的需求问题,既创设了良好的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扬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掌握写作技能、巩固写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实效。


时间:2019-02-23 22:03:00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通江实验小学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