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一种全新的课堂教育模式
江苏省无锡市通江实验小学 任 慷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我校针对当前生源减少、独生子女难教、教时紧任务重等问题,开办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班,逐步形成了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整体思路与理论框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下是我们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所做的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尊重学生人格 建立民主关系
尊重每个学生,就是真诚地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理性、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无限潜能的人。在小班中,老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并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倾向,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努力创设温馨、积极、向上的教育气氛,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爱充满小班,充满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发现孩子们的长处,老师就给予充分肯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小题大做、充分肯定",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进而激发孩子们的自信与自强。赵越小朋友比其他学生小,家里对她特别宝贝,什么事都是大人包办,她自己总觉得不如别人,总有点自卑,在家老是嚷着不肯上学,自理能力也比别的小朋友差好多。于是,老师经常让她做些小事,拿拿本子,发发报纸------ 并不时地表扬她。一段时间过后,她有了明显的变化,性格比以前开朗了,再不讨厌上学了,学习也突飞猛进。特别是当值勤班长时,她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活脱脱一个能干的小干部。
二、创设宽松环境 营造和谐氛围
教室是主要的学习环境,教室里的一切都会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心态。因此,我们尽量使小班有别于传统的大班级,确立了 “环境布置儿童化” 与 “座位排放动态化”的原则。比如:在环境布置上,小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书柜,学生可以带来自己喜欢的小制作、布娃娃、植物、照片等摆放在书柜上;墙上张贴着学生的字、画,开辟了识字角、信息树、明星网站、今日天气等栏目,让每堵墙每个角都能说话。整个教室显得整洁、美观又充满童趣。在座位排列上,由于小班人数少,教室比较宽敞,座位可随机多样排列。我们一改过去简单的“秧田型”,按教学需要尝试了“马蹄形”、“小组形”、“品字型”等多种不同形状的座位排列方式,讲台也从正中央挪到一侧,教师不固定在讲台附近,而是站到教室的各个地方,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位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指导小组和个体学习。这样,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空间和心理距离,创设民主、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更是大大增加了交往密度,提高了学习活动效率,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学习主体
在小班化教育中,老师树立了教师“教”服务于学生“学”的观念,首先,善用导趣,不断向学生提供信息刺激,引起兴趣,产生求知欲望;其次,善用导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积极思维;再次,善用导行,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模仿、表演,直至有所发明创造。
由于班级人数少,教师的视野可以覆盖到班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对各类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充分关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方式,引导全体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调动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认知、情感、智能和个性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课堂上增加了结对学习、小组学习的活动次数,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的具体活动之中,适时指导,确保了活动的质量。例如:在教“9和几的进位加法”时,老师采用“送信”的游戏进行反馈练习,学生在想想、说说、演演、做做的过程中,小脑子都动了起来,小嘴巴都张了起来,积极思考,认真对话,热烈争论,踊跃表现,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自我评价,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落实和体现。
在小班教学中,每个学生每天都有2—3次面批机会,个别辅导时间相应增加;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更多;每个学生都有在黑板上板演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向同学展示自己作业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都大大增加。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信息反馈,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时,就激起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面批时老师称赞和鼓励的话语,讨论交流时同学们对自己思考方法的赞同,游戏、竞赛时师生们的掌声,都能给他们莫大的鼓舞。实践证明,由于小班人数少,老师通过信息反馈可以及时、准确而又全面地调控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
四、照顾个别差异,体现因材施教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学生群体中,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包括学生原有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差异和他们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如有的小朋友形象思维力较强,长于涂涂画画,有的却更善于抽象思维,能一口气讲一大段故事;有的小朋友胆小怕事,不敢表现自我,有的却天真烂漫,什么都想试一试……为使这一个个不同的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健康发展,老师对每一个小朋友都给予了特别关注,因材施教。在小组编排时,有意识地把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小朋友和几个较好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以好带差;备课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法指导;课堂提问时,特别照顾不善发言、胆子小的学生,以培养他们的胆量,锻炼他们的能力;设计坡度不同的作业题,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一系列的努力收到了初步的成效,小班中没有明显掉队的学生,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调整课程结构 促进优化发展
一位课程研究专家曾经说过,不触及课程改革的教育改革都是不完全、不深刻的改革。但课程改革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构建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不是哪一所学校孤军奋战就能完成的。实验中,我们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小班化教育的要求对课程作了一些局部的调整:实行长短课结合的教学方式;开设电脑、英语口语课;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东林书院、吴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新村新貌、秦兵马俑展览、世纪大阅兵展等;加强课外兴趣活动,如二胡、舞蹈、合唱、象棋、朗诵、书法、儿童画等(定时定点,人人参与);开展科学认读活动,进行识字、阅读指导,说话、生活作文训练等。
小班化教育实验方兴未艾,我们将更加努力,不断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03-15
- 02-21
- 12-05
- 11-20
- 10-22
- 09-26
- 06-22
- 12-26
- 11-13
-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