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我做主——戏曲进课堂之我见
我的课堂我做主
——戏曲进课堂之我见
通江实验小学 万爱薇
内容摘要:
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前提,分析教育部推广“戏曲进课堂”音乐教学改革以来,各地、各校为何不能很好实施,不能坚持走远之主要原因在于师资问题。许多音乐教师自身不爱戏曲,不懂戏曲,更没有认识到, “戏曲进课堂”之举乃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加强校园建设,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最有效的途径。本文尝试从音乐教师立足提升自我戏曲艺术素养、立足课堂教学这个小舞台、立足地方戏曲等方面入手,阐述了音乐教学要践行《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音乐教师乃是关键。
关键词: 戏曲 民族文化 音乐课堂 传承
自去年教育部发出在全国10省市中小学推广京剧进课堂的通知后,京剧及其他传统的地方戏陆续走入了一些大中城市中小学校的课堂,一时间,“戏曲进课堂”的改革浪潮此起彼伏,全国上下一片热潮。但据调查了解,到目前为之中小学的现况是: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从总体上看,尚无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其落实、推广、普及;结果是除了极少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在试验外,大部分慷慨陈词的倡导,都如夜空中的烟花,仅仅灿烂一瞬间,便烟消火灭、无声无息。
戏曲进课堂的规划如何得以实施,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师资力量。一位戏曲观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老师都不懂戏曲的美,你怎么可能让学生了解戏曲的美?”在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京剧乃至戏曲教育究竟应该用什么方式进行的问题。在现有的中小学师资条件下,戏曲教育是不是应该通过课堂这个载体?是不是应该通过教唱这个方式?音乐教师,作为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传承人,如何把学生领进戏曲艺术之大门,激发他们学习戏曲的兴趣,引领他们对戏曲艺术逐渐了解,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是我们目前最应思考的问题。
一、从我做起
《音乐课程标准》在提升音乐教师自身素质及修养时要求“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因为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试问:一个自身戏曲知识缺乏,且很少接触戏曲,甚至对戏曲一点也不感兴趣的教师,又如何能胜任戏曲进课堂的重任呢?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走进戏曲培养对戏曲音乐的情感,创造条件接触戏曲艺术,尽可能地观看各种戏曲表演,积极参加民族舞蹈的培训,掌握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的各种信息,以教材为中心增进和丰富对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了解,认真体味传统戏曲的精神内涵和音乐中的韵味美。
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从我做起,通过培养教师自身的戏曲兴趣和提高自身戏剧素养来带动我们的学生。
二、从现在做起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传统戏曲已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淡出,并呈急剧消失和边缘化的状态。加餐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中迅速流行,也对青年教师的审美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
可以说,在我们的音乐教师队伍中,四十岁以下的懂戏曲的或者喜欢戏曲的几乎寥寥无几。那么如何做一个新课程要求的合格的“文化传承”者,对于“半路出家”的我们首先是做到要喜爱戏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乐之”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要走进戏曲,学习了解戏曲,让戏曲文化登上我们心灵的“大雅之堂”;重要的是要多听,多唱,多看,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向“行家”学习,这里指的行家,除了书本,网络,电视传媒,专业演员,还可以是戏剧票友,戏剧发烧友,剧院里的忠实观众等等。像浙江绍兴的露天越剧小舞台,我们无锡的惠山脚下、城中公园都有戏曲“行家”们自娱自乐的身影。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假如教师有一定的戏曲知识修养和较好的戏曲功底,在课堂上就会更加自信、自如地侃侃而谈,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戏曲教学更加有魅力。
三、我的课堂我做主
戏曲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竞争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戏曲,学生将会了解和热爱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学校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规模优势,容易组织教学,而且普及面广。小学生可塑性强,善于接受,一旦接受会影响终身,那么如何找准戏曲进课堂的切入点呢?我的课堂我做主。
1、立足课堂教学
挪威是戏剧大国,戏剧大师易卜生是挪威人最引以自豪的。挪威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有接触和学习戏剧的机会。少年儿童生长在祖国的土地上,从小让他们多学习民族音乐,不仅使民族音乐后继有人,更重要的是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可以培养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的精神。
笔者认为,首先,音乐课堂是个小舞台,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根据自身的音乐修养、艺术素质、审美情趣通过“心传口授”等方法,通过课堂这个小小的舞台,引领学生听戏、学戏,唱戏,让孩子们从浮躁的社会“造星”气氛中走出来,真正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美,受到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艺术熏陶,从小教会孩子分辨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效果会是十分明显的;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来培养提高学生;再有利用中午十分钟红领巾广播站,举办小小戏曲擂台赛,赛出每周’戏曲之星”等。可能就是这样一些个小舞台,会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并有可能在将来生根开花。
2、从欣赏京剧入手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曲之一,在世界戏曲舞台上是独树一帜。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以高超的表演艺术和拥有众多名角、名剧目而成为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饮誉世界。它融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炉,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上百年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意象和形象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既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京剧的脸谱、行当、唱腔、服装、身段表演、伴奏乐器等,对学生来说都有着说不出的神奇,可以将《将相和》、《岳飞传》、《杨门女将》等学生熟知的历史故事作为引子,或以画绚丽的京剧脸谱着手,或以一段锣鼓经渲染开场都不失为好方法。
3、从地方戏曲着手
京剧是我国300多个剧种中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剧种,如果把京剧作为我国戏剧文化的一棵大树的话,中国的“戏剧森林”更是叹为观止。京剧之外,昆曲越剧黄梅戏,粤剧评剧二人转,秦腔花灯花鼓戏,川剧豫剧碗碗腔,淮剧沪剧锡剧,……不胜枚举。这种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应当从儿童时期熏陶、浸润。例如我校地处美丽的太湖之滨,锡剧有着她悠久的历史,一出《珍珠塔》家喻户晓,学生中的爷爷奶奶辈人人会唱《双推磨》,且还有学生家长是锡剧团的演员呢
学校正是着眼于艺术教育“因地制宜”的方针,编写了锡剧校本教材,赶排了个师生同台演出的《双推磨》节目反响很大,会演了好几场,受到学生空前的喜爱。
赵本山让个东北“二人转”红遍了大江南北,我们从中也悟出一个道理:戏曲进课堂应从师资抓起,从娃娃学起,从课堂开始,从本土唱起,只有唱响课堂,唱响本土,持之以恒,才能唱遍全国,乃至全世界。当然,我们提倡戏曲进课堂,只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经典作品,让孩子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戏曲表演的神韵同时,对什么是民族的传统美、古典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让他们为中华民族有着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激发引导他们不断走进神圣而迷人的文化殿堂中,吸收与传承中华民族更多的传统文化,这才是小学戏曲艺术教育追求的真正目的。
- 03-15
- 02-21
- 12-05
- 11-20
- 10-22
- 09-26
- 06-22
- 12-26
- 11-13
-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