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水墨——基于实践的小学水墨画教学探索

网站首页  相关论文    游戏水墨——基于实践的小学水墨画教学探索

2011-5-10

游戏水墨

——基于实践的小学水墨画教学探索

江苏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马燕

“水墨画”一直被尊称为“国画”,它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包涵了我们国家的文化修养和内涵,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承载了人文历史传承的使命和责任。国画所呈现的高标逸韵和丰富技巧令人仰止,它在形式上的高度完满和规范化,形成典型的民族特征,它所赋予的高远印象和宏大内蕴一度令我们望而生畏,近而却步。

然而,新课程体系的出台促成了我们的审美思维和教学观念上的转变。“水墨画”—— 这样以材质与载体来称呼的说法,带来一种轻松,让我们更多地从现代绘画的表现层面和学科开发的角度去观察这一个有着独特表现力和表现形式的画种。苏教版小学美术教程在每个学期都安排了水墨画的教学内容,从材质体验到技法体验,从点线面的抽象元素游戏到有主题造型色彩的自由表现建设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的学习框架,充分拓展了我们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实践的空间,也更多地体现出现代教育的理性、普及性。水墨画表现工具与材质给予小学生特别、新奇的感受;水墨语言的灵动和丰富令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和张力呼之欲出。我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一线,因此思考水墨画教学的方向与方式,并梳理成文:

. 趣在笔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我在水墨画教学探索中思考的重点。自由、新奇,有趣、好玩,要求不那么高不可攀,才能吸引小学生注意并促使他们学习下去。

1. 视觉元素的多样

——多赏多思,领略水墨的宽容

我们原本概念中的国画,似乎更落力于追求画外之意,以致对水墨画的画面产生了认识与解读上的偏差:误以为它缺乏足够充裕的视觉因素。事实上,水墨画以点、线和墨色为表现形式,与抽象画的点、线、面构成元素有显而易见的艺术语言上的共通,并且在视觉表现上流露出更为极致的灵、变、概括和形式美感。

多多赏读并多多观察的话,孩子们便不难发现水墨画所具有的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它是多么宽容、又是多么地自由。气韵多变的线条、冼练写意的形象,甚而有以大师吴冠中为代表的现代的水墨画,包罗了如此多的视觉元素。在我们看来,作品更强调构成性、平面性、装饰性与简洁性,这让孩子们理解中的水墨画,脱缰出传统的程式,变得活泼亲近起来。小学生无知无畏而不拘一格的可爱秉性是最符合水墨画“气生自然”的特征的。

例如一年级的《水墨游戏》,我们不妨尝试将构成放进水墨画教学的思路:从点、线、面的练习到画面架构,作为一个水墨表现形式的构成练习,教学者不去强调水墨技术的学习,而是带领并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挥动笔墨,在体验和发现的乐趣中,让水墨画面呈现出更多样多变的画面效果,从而去激发儿童的水墨画学习兴趣。

2. 表现载体的新奇

——自主体会,感受水墨工具的魅力

“文房四宝”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古典和经典,代表了艺术与修为,藉此创作的水墨作品表现出来 “骨气兼蓄” 的特殊艺术魅力。

水墨画需要用到的笔、纸,水、墨与其他画种无一而同,这种对表现工具与材料的新鲜感,比较容易吸引孩子的兴趣。我们需要引导并鼓励孩子们去接触、体会、积累自己的心得。水墨画工具的自由体验更能让学生总结出工具的特点,以水墨为载体的绘画魅力,也需要学生从自主地轻尝浅试开始。大笔的圈涂,小笔的勾画,教学者不用拘泥于表现具体的细节上,鼓励孩子“大胆落笔,不重笔”,几笔下来就能让水墨画课堂表现出轻松的画面和效果。学生在自觉、没有约束地氛围里,能更好地与工具对话,拉动对水墨表现的兴趣和内需。

3. 内容的宽泛与手法的多元

——自由玩味,体验水墨表现的乐趣

水墨画的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我们以教材为例,从线条的游戏到水墨写生植物,从水墨变体画到人物写意画,从水墨园林到诗意山水,水墨画表现内容无拘无束。而从表现手法来看,水墨表现自有其随机、变通、多元丰富的特点。在水墨画中,我们无需苛求透视,一样可以用水墨层次表现深度;不用明暗法水墨一样可以依靠用笔来体现光的分布;水墨画有虚实浓淡,状物抒情无一不能,让孩子们自由选择题材、手法,也可以迁想或结合其他绘画手段中的一些经验,无拘无束地玩着体验水墨表现的乐趣。

二. 乐在笔行:

我们常用“笔走游龙”、“妙笔生花”这样成语来形容毛笔运用的灵活、神奇和美妙。在小学生的水墨画学习情境中当中,正是柔软的毛笔带来了神奇的马良。教师在水墨画教学中,离不开笔法的指导。毛笔所带来的变化之趣和美,很适合我们在教学之中贯穿游戏的方式,从中引导学生掌握行笔的要领,发现用笔的规律,不必受成法的拘束,率性变化,个个孩子都能变成快乐的“马良”。

1. 转笔之间有奥妙:

执笔:只要便于手指回,能使笔杆稳固而又可以灵活转动,我还是主张不拘一格。我们可以提供多种执笔方法的演示、参照、交流和选择,交代清楚要领。

例如:二年级第4册第9课《水墨画树》,因为有《花儿朵朵》的基础,我建议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笔墨方式去不同树木的结构、外形上特征。因为表现方法自由,所以不规定严格的执笔姿势:我们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互演示,他们有的用“五指环握”法,侧倒笔锋来染,有的“三指捉笔”顺势擦,也有像握铅笔那样在描画。我觉得,只要孩子喜欢,他觉得方便、好玩、画出来好看即可。

运笔:虽执笔不强求一致,但在绘画过程中要注意运笔的变化,不但要指头动作,手腕、肘和肩也要动作。譬如,为了画出较长的线和较大的圈并使之流畅自如,我们可以演示并提议练习悬肘用笔。

用笔:体验中锋、侧锋两种用笔的变化;体验顺、逆锋的不同效果;玩味用笔中的提、按、顿、挫等等技法。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装饰画来调动儿学生的练习兴趣。比方说,让学生在四个同样的形状内用不同的图形来装饰,如淡墨按出动物的脚印、干笔出的皮毛的斑纹、树干的纹理等,在轻松的游戏中领会用笔的变化之美。

2. 走笔之间有趣味:

笔走回还,追寻的是不是规矩与自由超然之间的均衡?走笔的有趣和生动,在孩子看来如画家克利所说:“牵根线条去散步”,中国的水墨画的笔法表现中,毛笔拉出来的线条完全能脱离形体独立存在而成为艺术。

控制: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用于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线条构成一些图形,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变化: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行笔画线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到毛笔在宣纸上画线与其它工具画线的不同,让他们看到自己在宣纸上画出的淡、浓、焦墨画线的不同效果,以便在表现对象时采用不同墨色的线条,累积这些行笔之间的回还技巧。然后,我们先不用去理会什么“十八描”什么“骨法”,孩子们照样可以让弯弯曲曲、深浅不同粗细不匀、各有千秋的线条赋予万物灵魂与生命。那些可贵的“神韵”会在走笔之时流露。

三. 水墨的游戏

1. 水的妙用:

调色:在小学生学习水墨画时,我们可以借助水彩、水粉画的用水经验,水可以产生调整墨色的一种功用,并随着笔蘸墨促成渐变多变墨色的形成。

渗化:水遇到宣纸材料产生的渗化效果有很好的造型功能。比如第5册第6课《水墨画动物》中,我们画小鸡的时候,可以先在头部、腹部的位置上稍润点水,再用淡墨点头。墨色遇水渗化后,产生了绒羽的效果。再譬如学生画熊猫时,耳条和四肢用浓墨画出形后,我在墨色将干未干时,用水在耳沿、四肢边沿点染一下,形成毛茸茸的视觉效果,利用的是水的渗化,控制的是水渗化的程度。

层次:水墨画的机妙在于我们先画了哪一笔后画了哪一笔,我们的纸面上都反映的出来。所以,告诉学生们这个特点,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 黑破水”这些办法来表现画面的层次。正是领会到用水的趣味后,小学生才画得出更逼真、更有情趣的水墨作品来。例如:苏教版美术第9册第19课的《山水画》。画近处的树、石,笔墨交叠呈现丰富的空间层次;用淡墨一笔笔涂抹画出的远山,每一笔都留有印记;在山的上边沿用水破一下,淡墨沿水渗化后,远山上端便出现林木隐隐约约的效果。

2. 墨色几分:

水墨画中一向有有墨分五色的讲究,即墨色分“焦、浓、重、淡、清”五个深浅变化的层次。大师吴冠中先生更是提及“墨法分明,其要有七: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的七色墨法。这充分昭显出水墨画中墨色变化的无穷和深奥。

在小学生的水墨画教学中,我们必将墨色细分,只要学生领悟到墨色须变化,画面基本能分出“焦、浓、淡”或者“重、淡、清”的三个层次来就很不错,形而上的强调会让学生畏难、不易掌握。小学生作画有很大的随机性,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在盘子里或纸上反复调试墨色深浅,同样也是这种墨色的不确定带给了他们尝试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孩子们善于模仿,“焦墨”色深而笔枯,笔走而出现飞白,较容易运用;“浓墨”色深,直接用笔蘸即可;“淡墨”简单一点理解就是浓墨加水,加多少水,要淡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任学生自由发挥,期间产生一些偶然的特殊的效果也是会产生意外的欣喜和收获。小学水墨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专门的技术化训练指标强加给孩子,更不能用成人化的立意和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的目的是引起小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在玩乐、体验中总结出简单的水墨技巧和规律,让他们熟悉并喜欢“水墨”这种特殊表现载体的画种,这对培养下一代人自觉传承我们民族的绘画技艺,并由此激发出民族自豪感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本文获市教科研论文比赛二等奖


时间:2019-02-23 22:13:02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通江实验小学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