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实践
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实践
——《美丽的黄昏》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郑桥
一、教学设想:
《美丽的黄昏》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中一首3/4拍的欧美歌曲,由三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六小节,歌曲短小而优美。歌曲的第一乐句由1、2、3、4、四个音构成,并且“4”这个音是这课的新认音符,第一乐句把“4”放在强拍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需注意其音准。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三度模进。第三乐句是用“1— —”来作钟声的模拟。歌曲通过简练的三句歌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休闲的感觉。根据教材特点做了如下设计:
1、引导学生用太阳下山的下行音乐来开展练唱,并变化着结合图形谱来练习声音处理及进行轮唱,同时创设黄昏的情景能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
2、由前面的练唱引出钟声的音乐,让学生听钟声、唱钟声,直接点到歌曲的主题——“美丽的黄昏,美妙的钟声”,让学生深入感受黄昏、钟声的悠闲情景。
3、通过读歌词、唱歌词,并重点解决二部轮唱这个难点,然后有表现地唱
好歌曲《美丽的黄昏》,能够声部和谐协调,歌声优美抒情、轻盈而有动感。
4、从歌曲的情调意境出发,引导学生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试验。
二、教学目标:
1、从简易创编引入,结合声势、图形谱开展轮唱训练,并为学习歌曲《美丽的黄昏》打好基础。
2、学唱歌曲《美丽的黄昏》,通过和谐的二部轮唱表现歌曲意境。
3、从歌曲的情调意境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创造,参与实践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三、教学重难点:
1、二部轮唱。
2、音准、音色的控制及音乐情绪的表现。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在音乐声中进教室、轻声坐好。
(二)引入教学(引发问题、引出主题)
1、老师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出一个太阳,问:这是什么?
再看,老师用绿色粉笔在太阳下面画上山,问:你觉得太阳要下山了呢?还是刚刚升起来呢?
2、那么,就让音乐来告诉我们,老师慢慢弹奏mi、re、do
引导学生得出,太阳慢慢下山了,美丽的黄昏来到了。黄昏的景色真迷人,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太阳下山的音乐。
(设计意图: 越是简单直白的问题学生越显得兴奋又好奇,再通过图画让学生直观地想象美丽的黄昏景色,感受歌曲氛围,为下面的教学铺垫。)
(三)结合太阳下山的情景,练唱mi、re、do、sol
1、优美抒情地唱mi、re、do
先一起唱,再二部轮唱,注意音色美、声部齐。声音慢慢减弱。师小结。
2、师:再过一会儿,你说太阳将会怎么了?
这下我们唱的音乐应该高起来呢?还是要唱更低了呢?
你听,太阳慢慢下山了,这个是什么音?
师逐个慢弹do、si、la、sol,最后停在sol上。
3、唱准低音sol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太阳下山的景象,联系到下行音阶,通过练习柔和地唱准mi、re、do、sol这几个音)
(四)结合图形谱,唱唱“美丽的钟声”
师:黄昏的景色真美,黄昏的音乐也美,让我们再变化着来唱唱黄昏的音乐。
1、你看我来画个图形谱,你能认出唱什么吗?
师画:
让生认出:3 1 2|5 - -||
一齐唱,注意音色美。
二部轮唱,注意整齐。
2、我连续画两个,你还能认出来吗?
师画:
生认出 :1 2 3|1 - -|| (3 2 1|5 - -||)一半唱前面的,一半唱后面的,再合起来唱,唱出情绪。
3、现在我要让你来画。
生画 5 2 3|1 - -||
请生略思考,一个同学上来画图形谱,如有不对,适当帮助。
4、研究探讨:如果把他们连起来,那么这个音乐唱什么呢?
师用另外颜色的粉笔慢慢把图形谱连起来:
先让学生一个人自己唱,再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再听师弹奏。
最后得出是钟声。钟声是多么的美妙,黄昏是多么的美丽。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图形谱,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分析下,对音高概念有进一步地提高,并理解轮唱比齐唱更富有色彩,表现出美丽的钟声。)
(五)欣赏黄昏的景色,感受黄昏的意境。
让学生边听《美丽的黄昏》伴奏音乐,边欣赏图片,感受黄昏那醉人的意境。
(设计意图:音画结合,感受歌曲意境,深化教学效果。)
(六)学唱歌曲
1、读歌词
师:啊,多美的黄昏景色,还有那音乐、那钟声。简直要让我们陶醉了,谁能陶醉地来说说“啊,那黄昏,美丽的黄昏。”
2、生说,适当帮助引导,并有节奏地、陶醉地说。
再来一句:“听,那钟声,美妙的钟声”
连起来感叹地说,师先示范来一遍(第一句低,第二句高)
让生来一遍,生先来师隔一句后来(有高低起伏)。
3、唱歌谱两遍,要求:第一遍唱准;第二遍要求唱出高低起伏。
4、唱歌词:
1)一起跟琴唱,要唱出优美、轻盈的情绪。
2)师范唱两遍,让生比较选择。
3)再一起有表情地唱歌词 。
4)引导学生重点唱好轮唱。观察书上(一)和(二)有什么不同?
问:两声部一前一后唱同一旋律叫什么?请学生说说。
用各种手段学唱轮唱(师生轮唱——分两组轮唱——听录音机小朋友唱),针对性地再唱。
(设计意图: 这部分环节应该是学生体验的多,说的少,老师引导的多,提问讨论的少,以实践为主旨。)
(七)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1、指名用碰铃X- -节奏为同学演唱伴奏。
2、出现铃鼓,进行打击乐合作:先出现碰铃,当轮唱时加入铃鼓节奏0 X X。
(设计意图: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原先沉浸在昏昏状态下的学生一下子被唤醒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对于打击乐器学生一直都是很喜欢的,课堂也因此被带入了高潮。选用铃鼓和三角铁为伴奏乐器。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
(八)结束下课。
- 03-15
- 02-21
- 12-05
- 11-20
- 10-22
- 09-26
- 06-22
- 12-26
- 11-13
-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