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实验学校申报表
□□□□□□ □□□□□□ |
编号: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十一五”规划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
实验学校申报表
申报课题名称 培养小学生团队精神的实践研究
实验学校名称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实验区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
课 题 负责人 武和平
填表日期 2006.5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 培养小学生团队精神的实践研究 | |||||||||||||||||||||||||||||||||||||||||||
负责人姓名 | 武和平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59.4 | |||||||||||||||||||||||||||||||||||||
行政职务 | 校长 | 专业职务 | 小中高 | 学历 | 双大专 | |||||||||||||||||||||||||||||||||||||||
工作单位 |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 联系电话 | 0510-82361998 | |||||||||||||||||||||||||||||||||||||||||
通讯地址 | 江苏省无锡市锡沪弄108号 | 邮政编码 | 214008 | |||||||||||||||||||||||||||||||||||||||||
电子信箱 | TJSX@cajy.net | |||||||||||||||||||||||||||||||||||||||||||
主 要 参 加 者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务 | 职称 | 学历 | 工作单位 | |||||||||||||||||||||||||||||||||||||
黄岷青 | 女 | 1971.9 | 副书记 | 小高 | 本科 |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 ||||||||||||||||||||||||||||||||||||||
余玉敏 | 女 | 1967.8 | 副校长 | 小高 | 大专 |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 ||||||||||||||||||||||||||||||||||||||
任 慷 | 女 | 1972.3 | 教科室主任 | 小高 | 大专 |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 ||||||||||||||||||||||||||||||||||||||
朱晓燕 | 女 | 1973.11 | 教科室副主任 | 小高 | 大专 |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 ||||||||||||||||||||||||||||||||||||||
雷新艳 | 女 | 1976.11 | 大队辅导员 | 小一 | 大专 |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 ||||||||||||||||||||||||||||||||||||||
万爱薇 | 女 | 1963.8 | 工会主席 | 小高 | 大专 |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 ||||||||||||||||||||||||||||||||||||||
冯晓奕 | 女 | 1976.11 | 教导主任 | 小高 | 大专 |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 ||||||||||||||||||||||||||||||||||||||
陈映洁 | 女 | 1974.1 | 副教导主任 | 小高 | 大专 |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 ||||||||||||||||||||||||||||||||||||||
徐建华 | 女 | 1974.2 | 年级组长 | 小高 | 大专 | 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 ||||||||||||||||||||||||||||||||||||||
二、课题论证
1、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 |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其潮头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分工更为细密,同时,“信息和知识资源只有通过人们之间的合作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人们之间也只有通过相互的友好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因而对相互协作的要求也就更高。所以,相互协作的要求也就具有更高的层次。因此,我们说,实践团队精神,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就我国而言,社会的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一次对自己的习惯和文化的革命,所谓“提高国民素质”,就包含了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内涵。 2.对独生子女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要求大大提高,学习和工作方式将趋向集体化,而不再是分散的方式。个人不可能孤立地工作、学习,而是要与人交流合作。从发展的观念看,没有形成团队协作,不可能获得成功,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精诚团结,善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学习和工作,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不善于与人合作,到头来只能是走更多的弯路,影响发展。团队精神是现代集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集体凝聚力、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精神力量。成功的集体,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集体内部上下同心,相互支持,协调一致。从我国的特殊情况来看,当今在校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尤为有意义。 3.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1)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人格的塑造。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在团队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而且,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的要求及认同自己社会角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要求。倘若说素质教育的理论具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那么,团队精神的培养,则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措施。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团队精神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与人共事时奉献、进取、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作风,养成民主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3)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能创造出一种增加满意度的氛围,使人们创造性地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在这个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通过发扬团队精神,既有利于个人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也有利于人们通过合作来共同创新和发展。 |
2、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步骤设计、保障条件的论证 |
课题目标: 1、探索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团队精神的方法策略。 2、发展、优化学生的团队实践能力和品质,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整体发展。 3、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团队教育意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深化学校素质教育。 课题内容: 1、构建学习型团体 2、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3、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 4、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促进团体的良性互动 实施步骤: 1、2006年5月至2006年8月 制定方案,建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理解课题精神,为课题实施做准备。 2、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 设立实验班,启动实验,初步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 3、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 继续进行规范的实验研究,收集实验资料,验证和完善课题的理论假设和操作模式。 4、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 分析资料,归纳总结,完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系统成果,接受鉴定。 保障条件: 1.加强理论学习、业务探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用现代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勇于探索,不断总结推广。 2.以校长为负责人,成立由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组,积极开展课题的实验研究,并聘请有关专家领导作顾问,来校指导讲座。 3.保证课题经费的投入,专款专用,逐年递增。 |
三、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主 要 阶 段 成 果 | 1、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消除孩子孤僻的心理障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既要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又要在竞争中有正确的心态,运用正当的手段。 3、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团队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和不足,学生能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美,培养自己求同存异的素质。 4、培养学生全局意识、大局观念。 个性必须与团队行动一致,学生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从团队的需要出发,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为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全局观念,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不关注别人的感受。 |
四、最终研究成果
最 终 成 果 | 1、形成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团队精神的方法策略。 2、构建学习型团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促进团体的良性互动,有效优化学生的团队实践能力和品质,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整体发展。 3、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团队教育意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品位。 |
最 终 成 果 转 化 | 1、课题实验经验总结 2、团队活动设计 3、团队教育案例 4、相关影像资料 |
五、课题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签名;单位盖章 |
年 月 日 |
六、本会学术委员会评审意见
本会学术委员会评审意见 | |
主 要 意 见 | 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公章) 负责人签名: |
七、课题鉴定记录
课题完成时间 | 申请鉴定时间 | |||||||||||
鉴定方式 | 鉴定组人数 | |||||||||||
鉴 定 组 成 员 名 单 | 姓 名 | 鉴定组职务 | 职务和职称 | 单 位 | 专 业 | |||||||
完成鉴定时间 | ||||||||||||
鉴 定 结 果 | ||||||||||||
- 03-15
- 02-21
- 12-05
- 11-20
- 10-22
- 09-26
- 06-22
- 12-26
- 11-13
- 10-25